面對生活,也許我們得有一雙慧眼,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一直跟家長們說,我們最好睜一眼,閉一眼。
用睜著的那只眼去看孩子的優點,長處和潛力,對孩子的缺點,不足和問題,我們如果能閉起眼睛,那些缺點、不足和問題就不存在了。
有些家長很聰明,他曾反問我說,那不是自欺欺人嗎?這些家長也許不知道,學會“欺騙”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個媽媽去開家長會,結果老師告訴這個媽媽,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鐘就會分心。這位媽媽回去以后“騙”孩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說你現在能坐三分呢,進步很大。
孩子非常興奮,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鐘、十分鐘了……這位媽媽就用這種“騙”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騙”進了清華大學。
一位學生語文只考了12分,老師問他為什么考不好,他說對語文不感興趣,上課沒認真聽。老師“騙”他說:“你不感興趣,沒認真聽都能考12分,說明你太厲害了。如果稍微花一點時間的話,一定會更好的?!?
下次這個孩子考了20分,老師又夸張的說他很聰明,稍微用點力就進步這么多,這個孩子在老師的“騙術”下,一直不斷用力,最后成績越來越好。
這個老師用這個方法“騙”到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他創造了中國教育的神話,無論他接手的是多差的班級,經過一年的教育,他的班級就不再有一個差生,每次班級分都是全市第一名,遙遙領先于其他學校。
有一個世界級的“大騙子”,叫羅森塔爾,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有一次他到一個學校,隨便挑了十幾個孩子,硬說他們是天才,結果八個月后,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真的發現這些孩子進步明顯,慢慢變成了天才。
這個“騙局”后來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待效應”。幾乎任何一個學教育的老師都知道這個“騙局”。凡是能從中悟出點道理的,掌握這個“騙術”的,都成為優秀老師了。
可惜的是,很多老師知道這個“騙局”,卻因為自己長有一雙慧眼,不能睜一眼閉一眼,而把孩子身上的問題看得清清楚楚,最后沒能成為最優秀的老師。
我做了這么多年教育,最近突然明白,為什么我能讓孩子比較喜歡我,在教育上取得了一點小成績,原來我也是一個“騙子”。
兩周前,有四個孩子吃過飯跑到我的辦公室,嘻嘻哈哈,一個個像猴子一樣不安穩。我跟孩子們說,如果誰能先坐下來,我就看他的眼睛,再告訴他聰明不聰明。孩子們立即安靜下來了。
我先告訴他們:劉老師在全國各地見過無數的小朋友,只要看一下眼睛,就能知道誰聰明,誰不聰明。
當我一個一個看過去的時候,大部分孩子的眼中流露的是期待,但有一個孩子顯然帶著一些的擔憂,也許他自認為不太聰明。然后我開始發表結論:一個一個告訴他們,是聰明的孩子。
然后我說: “劉老師覺得很奇怪呀,怎么你們四個小朋友都是聰明的孩子呢?”我又故意重看了一遍,再次強調沒看錯,每個都是聰明的孩子。這時,每個孩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坐得也特別端正。
仔細回想二十年的教育生涯,像這樣的類似的情況數不勝數。教育原來是這么簡單的事。最好的教育原來是“騙”孩子們,告訴他是最優秀的就行了。
經常有家長向我說著自己的苦惱,說自己的孩子很幼稚,不象別人家的孩子懂事。一般我都會恭喜這位家長。因為,當一個孩子還比較幼稚的時候,他給了家長“騙”他的機會。
如果一個孩子看起來少年老成,他對父母的“騙”已經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認為無聊,那么教育將失去一個最有力的武器。
為什么“騙”會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人的行為形成最大的秘密是:先定為,再裝為,后變為。比如,我們希望孩子是個愛學習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來來實現。
先定為: 用盡一切方式說孩子是愛學習的。對孩子說他是愛學習的好孩子。對別人說他是愛學習的好孩子。平時就把他當作是愛學習的好孩子對待。
再裝為: 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對你說的話莫名其妙,但是當他經常聽到別人把他當作愛學習的榜樣宣傳時,他就可能會去嘗試一下愛學習的感覺。
一旦孩子有任何愛學習的表現,立即會得到他人的肯定: 他果然是個愛學習的孩子。那這個孩子就會在這些人面前表現得愛學習,即使不是真的愛學習,他裝也得裝成愛學習的樣子。
周圍說他愛學習的人越多,他裝的范圍越廣;他周圍說他愛學習的人堅持越長時間,他裝的時間就越久。
后變為: 當這個孩子經常裝成愛學習的樣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習慣。他覺得他就是這樣的人,愛學習是他本來就有的狀態,于是他真的成為愛學習的好孩子了。
俗話說,謊言說一千遍也會變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個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會變成什么人。心理學家曾經研究得出結論: 想讓別人變成什么樣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樣的人來對待他。
優秀的老師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無意遵循了這個原理,他們把孩子先定為優秀的,聰明的,有愛心的……然后,孩子在這些老師或父母面前就裝成這種人,最后他們真的成為了這種人,老師或父母的教育也取得了成功。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你不斷告訴孩子他不夠優秀的時候,其實你也是個“騙子”,只不過把孩子“騙成”了一個不優秀的人而已。
(圖文源于網絡,如需刪除,請聯系info(at)makc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