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歐美、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青少年機器人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參與范圍廣泛,國際上最早的機器人競賽是發生在1988年,日本廣播協會舉辦了首屆機器人比賽,許多發達國家的中小學教育中,都把機器人教育納為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板塊。 我國機器人教育也在迎頭趕上,一些省市已試行將機器人教育作為選修課進入課堂。隨著機器人教育逐漸走進中小學,機器人教育對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技術素養,提高中小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對于學生們來說,機器人課程是什么樣的課程呢?學生能獲得什么呢?
一、它是一個讓學生更加自信的課程
機器人的課堂是由無數個大小任務組成的課堂,每一位學生,無論他多么的不自信,也無論他的文化學習成績多么的不好,在機器人活動過程中都會因為能夠完成與他相適應的任務而充滿自信,每一個人都會體會到:“我行!”。
二、它是一個豐富學生知識、使學生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活動
機器人技術融合了電子、造型、傳感器、機械、人工智能等當今多項領域的先進技術,它不僅體現了對未來科 技發展的認識,也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要舉措。比爾蓋茨就曾預言說:“未來家家都有機器人!”
三、它是一個讓學生提升智能(智力)水平的教育活動
美國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將人的智能(智力)分為言語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自省智能、觀察智能以及音樂智能這八個智能水平。除了音樂智能在機器人教育過程中表現的不是很明顯外,其它各個智能水平都可以機器人教育活動中得以體現和提高,如:
在向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和撰寫研究報告過程中提高言語智能;
在程序設計和編寫過程中提高邏輯數學智能和空間智能;
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提高觀察智能和肢體動覺智能;
在協同合作中培養人際智能;
在失敗的教訓中提升內省智能等等。
四、它是一個讓學生能力結構進一步優化和提高的教育活動
學生的能力結構通常有:想象力,創造力,創新力,耐挫折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而每個學生的能力結構通常都會參差不齊,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創新能力強…… 機器人教育活動過程中可以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特長,使該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課堂上的各種學習方式更可以使其它相對較差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