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語言暴力主要來自家長,受暴對象是孩子。家長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按說應該是不會傷害到孩子的。但是大部分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再加上不懂教育方式方法,在教育的時候不得法,對孩子說話的時候會語言粗暴甚至暗含諷刺挖苦等等。
許多的家長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語言對孩子造成的心靈殘害,但是家庭中的語言暴力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家長是孩子最親近、最信賴的人,所以家長的語言暴力往往對孩子的傷害也是最大最深的。
語言暴力的幾種表現
1、居高臨下霸主姿態,威脅恐嚇。
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任意擺弄操縱孩子。比如對年幼的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把你扔掉。”給孩子嚴重的恐慌和不安;孩子給父母提良好的建議或表達自己的想法,反被訓斥,如勸說父親戒煙,反遭來父親的責罵:“你吃我的穿我的,你有什么資格對我說這樣的話,還教訓起老子來了。”
2、侮辱諷刺。
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當看到別的孩子學會了什么新的本領而自己的孩子卻毫無進步時,父母總會對孩子說一些侮辱、諷刺性的話語,他們的本意是希望激起孩子的羞恥心,想達到教育的目的,而實際這些語言卻與他們的初衷背道而馳。典型的話語主要有:你這個沒用的東西!你簡直是個廢物!侮辱諷刺性的語言暴力隊孩子的傷害最為嚴重,矛頭直指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從最本質的層面對孩子造成傷害,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3、貶低壓抑。
有些家長對孩子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常常用貶低、壓抑方式發泄對孩子的不滿,尤其是在批評的過程中,喜歡用夸大的字眼來表示對孩子徹底的否定。這主要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孩子不能達到家長的期望時,家長就會用貶低的話語來對孩子進行挖苦,來表達自己的失望。
語言暴力有什么危害?
1、語言暴力下的孩子自尊心受挫、自信心缺乏。
語言暴力是一種軟暴力,是有別于硬暴力的另一種暴力形式。孩子在“語言暴力”的長期威懾下,自尊心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人格受到侮辱,自信心也會隨之喪失。這些“語言的毒液”、“不沾血的刀”從根本上會給孩子帶來威脅性和毀滅性的打擊。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的安全感、自信心都不具備了,那還談什么發展,還談什么成才,還有什么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只會導致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2、語言暴力下的孩子自卑、失敗體驗增多。
研究表明,成年時期的心理問題絕大多數與幼年時心理所遭受的創傷有關,孩童時代的“語言暴力”是構成整個人類社會暴力的基礎。那些經常遭遇“語言暴力”侵襲的孩子,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當這些學生被貼上“差生”或“壞孩子”、“不可救藥”的標簽后,就會挫傷孩子努力向上的積極性,產生自卑心理,感到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或者是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不可能達到父母的要求,于是干脆就放棄努力,一旦消極的心理暗示增多,便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變得消極、頹廢,失敗接二連三,惡性循環,一蹶不振。
3、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形成逃避心理。
在西方,心理學家把“語言暴力”稱為“看不見的災難”,正是由于“語言暴力”傷害的內隱性,因而這種傷害的陰影有可能伴隨受害者終生。
在語言暴力下,有的孩子人際關系變得緊張,處于一種孤立、冷漠的狀態,為了保護自己避免受更多的心理傷害,他們不愿與別人溝通交流,獨來獨往,進而形成人際關系逃避心理。
4、產生焦慮抑郁心理,喪失自信心。
很多孩子都清楚地記得老師、父母、同學是如何用語言深深地傷害到自己。而許多家長、老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責備、呵斥和抱怨聲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心理,他們常有一種內心緊張不安和恐慌為主的不愉快的情緒障礙,對人待事十分敏感,謹小慎微,由于過于擔心害怕,他們往往顯得焦慮不安,常有大難臨頭的感覺。嚴重者抑郁成疾,在內心難以承受精神重負之下,喪失生活勇氣,引起自殺現象發生。
5、人格情緒障礙。
從表面上來看,“語言暴力”不具備暴力的特征,但是它對孩子人格心理發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是長期的,主要有兩種表現:一種使形成“退縮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壓下往往回避問題,回避現實,不敢與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內向、封閉、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另一種使形成“攻擊性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語言暴力”之后,性格變得暴躁、易怒,內心充滿仇恨、逆反,為了發泄不滿,而對他人和社會采取過激行為,直接影響和危害社會,害人又害己。
如何讓孩子遠離語言暴力傷害?
1、排解自己的情緒
心情不美麗的時候,干脆遠離孩子,避免孩子成為炮灰”這樣做,既免于沖突,又為孩子示范了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如果有人帶娃,媽媽還可以出門散步、shopping,或約閨蜜吐吐槽。心情美美的回家時,發現寶寶還是那個可愛的小天使。
2、認同孩子可以犯錯
孩子就是孩子,有很多行為他們自己都控制不了,真不是故意跟我們對著干。接受孩子會犯錯的事實,反而可以心平氣和地去幫助他們成長。想一想吧,我們總能為自己的拖沓、懶散找借口,為什么不多包容一下孩子的磨蹭、不乖呢?
3、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我們被領導罵還要大哭一場,孩子怎么就不許哭呢?孩子是“沒心沒肺”了一點,但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薜臅r候給他一個擁抱,幫他明確表達出來“我知道你很難過,你想出去玩,但是現在到睡覺的時間了”,鼓勵他表達情緒“你想哭就哭吧,媽媽陪著你”。這樣做,讓孩子清晰地知道情緒來自哪里,才不會無休止大哭大鬧。
4、直接告訴孩子錯在哪里
“我都說過多少次了,你怎么就記不???”這種話除了發泄自己的情緒,只能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批評孩子,少數廢話,不翻舊賬,具體地指出當下的錯誤就是最好的幫助?!拔液苌鷼?,因為你沒有收拾玩具”。一句簡單的話,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就夠了。
5、第一時間跟孩子道歉
如果實在沒忍住跟孩子發了脾氣,補救的辦法就是第一時間道歉,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歉意和愛。緊緊抱住孩子“寶寶,對不起,媽媽今天不該跟你大吼大叫,媽媽愛你”。
對孩子來說,我們就是他的一切,他們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不論好的壞的。無心的一句話,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有一顆改進自己的心,意識到粗暴的語言對孩子是有傷害的,盡全力減少傷害的發生,就是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