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結合教育與技術?
小編按: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技術的力量正在席卷這個時代的一切,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所處的教育產業發生了哪些變化?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現狀如何?技術和教育的關系究竟是怎樣?貝爾科教集團董事長王作冰撰文寫下了他思考的答案。原文刊載于2016年10月17日《經濟觀察報》。
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帶來教育形式上的變革,以技術為導向型的教育項目越來越受到資本的關注。而隨著技術的更加成熟,未來的教育到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教育的變化
最近幾年,教育的理論和基礎沒有太大的變化,也沒有突破性的進展,但教育的形式發生了很多變化,在線教育、可活動中活動中心這種形式的興起對教育帶來一定的變革。教育本質上沒有發生變化,是技術帶來的一些教育方式和形式上的變化。
技術對教育的改變其實是比較慢的。因為教育是需要結果驗證的,教育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見影就能顯現的;另外教育本身在新技術的應用上也不是最快、最新的;還有一點就是在人才上,既會技術,又懂教育的跨界人才還是比較少的,所以,我覺得技術對于教育的推動一直都相對有限。
隨著科技的變化日新月異,技術發展的尾巴應用到教育領域,可能都會給教育帶來一些新鮮的變化。時下眾多技術導向型的教育企業的涌現揭示著這些變化,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因為快要到達臨界點。橫向來看各個領域,技術的變化都是極其快速的。以前生活中沒有微信,技術帶來了溝通方式的變革,可能5年之后,滿大街都是無人駕駛汽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種技術的發展,衣食住行各領域的變化都是巨大的,教育領域相對落后,但會有一個長尾,隨著整體水平的提升,教育雖然會變得比較慢,但是一定會帶來變革。
技術對教育上最大的變化,實際上就是在線教育的興起。事實上,在線教育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探索,但到現在也沒有真正形成商業模式和商業規模。在線教育的弊端在于:第一,缺乏場景化,身臨其境的感覺;第二,缺乏情感價值觀的溝通,缺乏沉浸式的應用場景的持續性。
我看重線上的部分,把線上理解成對教育本身的服務和效率的提升,也認為未來的教育一定會走到一個以線上技術提高效率,線下場景為有效的教學方式的線上線下逐漸融合的階段。貝爾自己就在做這樣的嘗試,除了分布全國的貝爾機器人活動中心和瑪酷機器人活動中心之外,我們也在構建網絡上的游戲化編程學習平臺,形成線上線下教育方式與體驗的互補融合。
但我仍是線下教育堅定的擁護者,為什么?如果真正關注教育本身的人會明白,線上的體驗無論多好,都很難解決教育本身有效性的問題。教育需要場景進行知識的傳達,營造的現場氛圍以及社交的屬性都是學習當中很重要的部分。脫離了場景的純線上會使堅持變得極其困難,而線下的場景恰恰可以補充。所以,我認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線下如果能夠把線上融合一點是現在目前最好的教育方式。
不過,AR、VR的出現,帶來體驗感的巨大進步,這種進步肯定會給教育的變革帶來巨大的推動。我非??吹皆诰€教育領域與VR技術的結合,這可能會使在線教育有所突破。
教育與技術的結合
談到教育和技術結合,我認為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工具型和應用型。工具型,從工具的角度對教育產生影響。實際上在任何一個行業,技術可能都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在教育行業也是一樣的。它更多的涉及到管理系統、IT系統,通過技術實現對教育企業的改造,完成企業管理的升級。譬如,老師排課在傳統當中可能是人工操作,但隨著技術的成熟,這些都變得自動化了。另外,老師批改試卷,從以前手工批改到現在利用掃描、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這就是工具型的應用。
還有一種應用型就是真正用于教學的,輔助教育本身的應用。例如我們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完成了教學目的、做了某種課件、用科技的手段做了個機器人能輔助老師教學,這些都是應用型的。
不得不說,應用型的教育應用還沒有完全過關,目前最大的問題仍是體驗感差,用戶體驗未能達到與現實用戶交流體驗的感覺。體驗感問題實際上體現了科技發展的過程,只有當技術成熟度OK的時候,才能真正把應用逐漸完善。而現在的解決方法就是要么通過設計規避這種技術達不到的缺陷,要么對于技術解決不了的事情,或者是還沒達到完善的地方用人力來補充。
相比而言,工具型的教育產品已經比較發達了,接下來可能會往人工智能的方向發展。例如,通過答題來判斷存在哪些知識點漏洞的應用,這都是通過人工智能去提升判斷力和鑒別力。
工具型和應用型是我從技術的角度對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進行的分類,但無論哪種類型,教育與技術都不能本末倒置。說到底,VR、AR或者機器人都是工具,真正在教育領域對孩子和教育有幫助的一定是教育本身,這就要回歸教育的本質:能不能教給人東西,有效的教別人東西。
所以,對于企業來說不能跟風,機器人火就做機器人,VR火就做VR。一定要清楚客戶是誰、客戶的需求是什么,如果客戶需要教育產品,那技術、產品都不重要,真正要了解清楚教育的需求是什么,然后能不能滿足教育本身。實際上,從技術到教育非常難,應該反過來,從需求然后到技術。真正要對教育本身理解,把技術融入到教育,而不是把教育融入到技術里,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舉例來說,一節地理課,我們首先要想課程怎么設計,如何達到直接有效的教育目的,然后在這種課程設計之下,去尋找符合這種教育理念的產品,再去開發VR上的產品。這樣的話,科技會對教育的改變會更有效。
科技的普及一定會帶來教育形式上的變革,但教育流派、教育理論的東西目前還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中國目前的教育形式,“老師在前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實際上借鑒了蘇聯的一套教育模式,在當時沒有任何技術的環境下,這種形式成為了當時的教育流派。當技術成熟到一定程度,表現形式發生巨大的豐富的變化的時候,那自認而然就會產生一種新的理論,從表現形式就會逐漸形成一種教育流派,形成一套規范的方法。
所以,技術推動如果能誕生教育流派,這才是對教育真正根本性的改變。而教育理念、教育流派甚至教育理論基礎的誕生要只有跟技術進行深度結合,才能帶來巨大的改變,否則只是形式上的變化。
從教育形式,最終是教育目的,中間的過程是一套教育方法,這個完整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教育流派。
回到最初的問題,未來在教育領域的表現形式可能會百花齊放,形成N多種方法和流派,然后回歸到一個集中,最終會出現留存。因為技術的推動,教育的表現形式會越來越多樣化,自然會有各種方法和理論的誕生,是否有效需要探討,但技術最終會推動一個真正變革的教育流派的誕生,貝爾希望自己能做這個新流派的探索者,當然這個誕生需要時間去驗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