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德國擁有全球頂尖的教育水準(特別是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但到了德國,你會驚訝的發現,與中國截然不同,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更是讓人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這意味著孩子們在上小學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對兒童進行所謂的學前教育,比如跳舞、體操、讀書、繪畫、鋼琴、外語、奧數之類都被禁止。
德國教育界普遍觀點:不過早強行教授孩子所謂的知識,因為此時的孩子各方面發展并不成熟,也缺乏思辨能力,強行教授最后只會讓孩子的大腦淪為存儲器。因此在德國,小學生基本沒有功課負擔,孩子們只上半天課,上午上課,下午主要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有關素質修養的課,這些都是自愿的,也就是說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那么德國孩子在學齡前學什么呢?根據德國經濟政策研究專家楊佩昌的總結: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二、孩子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也就是說,比起傳授知識,德國人更注重傳授技能,注重培養孩子一生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快樂成長”是每一個家長的心愿,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培養孩子一生的習慣是越來越多的國內家長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時考慮的首要問題,因此創意科教走入我們的視線,它用機器人作為教具,注重兒童對課程的引領,注重課程本身的對話及互動,注重教學的生成性、創造性和有趣性,讓孩子在動手搭建中“快樂學習”,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是因為這種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上了機器人課程,讓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家長認同這種創新的教育模式,在機器人課堂上,老師教給孩子的是學習的思考方式,因為,獨立思考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這樣才能讓孩子發揮最大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領導力。
好的教育培養好的習慣,好的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創意科教是一個創新的行業,它不僅影響孩子,也影響著從事這個行業的創業者,讓他們都吃上了定心丸。